選礦脫泥的核心在于分離礦石中的泥質成分與有用礦物。泥質顆粒通常粒度較細、黏性大,容易包裹有用礦物顆粒,導致分選效率下降。機械脫泥和水力脫泥是兩大主流工藝,通過調整礦漿濃度、流速等參數實現顆粒分級。需要重點關注設備選型,特別是處理黏性泥質時旋流器的錐角設計直接影響分離精度。
水力旋流器脫泥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。礦漿在壓力作用下形成離心力場,粗顆粒沿壁下滑而細泥從溢流口排出。這個方法的關鍵在于控制進料壓力與底流口徑的比例,壓力過高會導致細粒級礦物損失,壓力不足又難以有效脫泥。如何判斷脫泥效果是否達標呢?通常通過檢測底流產品的含泥量和金屬回收率來綜合評估。
螺旋分級機在脫泥作業中展現獨特優勢。傾斜安裝的螺旋葉片通過連續攪拌實現礦漿分層,細泥隨水流帶走。該設備特別適合處理含黏土質較多的礦石,但要注意葉片磨損情況,定期更換才能保持穩定的分級效率。現場操作人員常通過觀察溢流濁度變化來調整螺旋轉速。
新型高頻振動篩正在改變傳統脫泥模式。篩網以2000-3000次/分鐘頻率振動,能有效分離0.045mm以下的超細泥質。這種方法能耗較低但維護成本較高,適合處理貴金屬礦石這類高附加值物料。某金礦應用案例顯示,采用高頻篩后氰化浸出率提升了7.2個百分點。
藥劑輔助脫泥技術正在興起。添加分散劑能破壞泥質團聚結構,配合水力分級效果更佳。但要注意藥劑配伍性,避免影響后續浮選工序。某銅礦采用聚丙烯酸鈉作為分散劑,使脫泥效率提高18%的同時浮選回收率保持穩定。
溫度控制對脫泥效果的影響常被忽視。冬季低溫會導致礦漿黏度增大,此時適當加熱礦漿至25-30℃能顯著改善細泥分離效果。南方某鎢礦的實踐表明,每提升1℃可使脫泥效率增加0.8%,但需平衡能耗與收益。
脫泥后的尾水處理不容忽視。采用深錐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