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氧化鈦作為重要的無機化工原料,根據晶體結構主要分為銳鈦礦型(Anatase)和金紅石型(Rutile)兩種晶型。銳鈦礦型晶體結構相對松散,具有較高的光催化活性,常用于光催化劑(波長閾值387nm)和自清潔材料領域;而金紅石型晶體排列更為致密,折射率更高(2.71),在顏料、涂料等行業應用更廣泛,其熱穩定性可達1850℃。
從生產工藝角度區分,二氧化鈦可分為硫酸法產品和氯化法產品。硫酸法工藝(反應溫度200-220℃)成本較低但會產生大量副產物,適合生產銳鈦型產品;氯化法工藝(高溫氯化至1000℃)產品純度更高(TiO2含量≥99%),特別適合生產高端的金紅石型產品,但技術門檻和設備投資要求較高。
根據表面處理方式不同,二氧化鈦還可分為親水型和疏水型。經過硅烷、有機硅等改性的疏水型產品(接觸角>90°)在塑料、油墨中分散性更好;而鋁、鋯等無機包膜的親水型產品(接觸角<30°)則更適用于水性體系,這一特性在乳膠漆和造紙行業尤為重要。
近年來還出現了特殊功能改性的二氧化鈦品種,比如摻雜氮元素的可見光響應型(吸收邊紅移至550nm),以及經過貴金屬修飾的復合型產品(如Ag/TiO2抗菌效率達99.9%)。這些新型分類正不斷拓展著二氧化鈦在環保、新能源等領域的應用邊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