螢石選礦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因子主要包括廢水、廢渣、粉塵、化學藥劑殘留及噪音污染。選礦廢水含有大量懸浮顆粒,這些微米級礦物粉末難以自然沉淀,直接排放會導致水體渾濁度超標。廢渣中的重金屬元素如鉛、鋅若未妥善處理,可能通過雨水沖刷滲入土壤層。破碎設備運行時產生的硅塵與機械噪音,則對作業人員呼吸系統和周邊居民生活質量構成威脅。
需要重點關注的是藥劑污染問題,特別是脂肪酸類捕收劑和硅酸鈉抑制劑的使用。這些化工原料在尾礦庫滲濾液中長期累積,可能改變周邊水體的酸堿平衡。處理不當的尾礦庫在雨季還易發生潰壩事故,導致有毒物質瞬間擴散。有沒有辦法降低這類環境風險?答案是肯定的,通過改進浮選工藝和封閉式水循環系統能顯著減少污染排放。
粉塵控制方面,濕式破碎技術和布袋除塵器的組合應用可將顆粒物濃度控制在5mg/m3以下。對于含有放射性伴生礦的螢石礦,還需增加γ射線監測環節。廢水處理必須實現三級沉淀,配合絮凝劑使用使懸浮物去除率達到98%以上,處理后的水質才能滿足農田灌溉標準。
企業在實際運營中常忽視廢渣資源化利用。將尾礦加工成建材骨料或回填礦井,既能緩解堆存壓力又可創造經濟效益。部分地區已試點使用微生物法降解殘留藥劑,這種方法成本比化學中和法低40%左右。定期維護設備軸承與加裝隔音罩,則是控制噪音污染的有效手段。
環保部門近年加強了對螢石選礦企業的監察力度,要求必須配備在線監測設備實時上傳數據。第三方環境評估報告顯示,采用全流程污染防控技術的企業,其周邊土壤重金屬含量較傳統工藝降低了76%。這證明只要嚴格執行環保標準,螢石開采完全能做到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