鋰礦選礦的細度究竟要達到什么標準?通常情況下,鋰輝石、鋰云母等主要鋰礦石的磨礦細度需控制在200目至325目之間,相當于顆粒直徑約45-74微米。這一范圍能有效平衡礦物解離度與能耗成本——過粗會導致有用礦物未充分單體解離,過細則可能產(chǎn)生泥化現(xiàn)象影響浮選效果。具體數(shù)值需根據(jù)礦石嵌布特征調整,例如花崗偉晶巖型鋰礦常需更細的磨礦粒度。
實際生產(chǎn)中細度的確定離不開礦物解離度分析。通過顯微鏡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當鋰輝石與脈石礦物達到90%以上單體解離時,精礦品位和回收率才能同步提升。某選廠實踐表明,將原礦從-0.074mm占65%提升至85%后,鋰精礦品位由5.2%躍升至6.8%。但需警惕過度研磨帶來的負面效應,特別是當-0.038mm含量超過30%時,浮選藥劑消耗量可能驟增40%。
磨礦工藝流程的調控直接影響最終細度。階段磨選工藝的應用能顯著提升效率,比如某項目采用"粗磨拋尾-細磨精選"模式,在保證細度達標的前提下降低能耗18%。當前智能控制系統(tǒng)已能實時監(jiān)測磨機負荷,通過調整鋼球配比和給礦速度將細度波動控制在±2%以內。需要重點關注磨礦介質的選擇,陶瓷球與高鉻鋼球的混合使用既能保證研磨強度又可減少鐵質污染。
如何驗證細度是否達標?除了常規(guī)篩析檢測,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開始采用MLA礦物解離分析系統(tǒng)。這套設備能在2小時內完成礦石解離度、連生體特征的全面檢測,比傳統(tǒng)方法節(jié)省60%時間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浮選藥劑對細度的敏感度差異明顯,比如陽離子捕收劑在-0.045mm含量過高時選擇性會明顯下降。定期進行磨浮匹配試驗仍是確保工藝參數(shù)合理的關鍵手段。